close

時間:2015.11.27(五)

場次:19:30 首演場

演出團隊:臺灣豫劇團/導演:呂柏伸/編劇:彭鏡禧、陳芳

  對於傳統劇種,我並不是十分有經驗的觀賞者,這次觀賞《天問》,受到陳芳老師(《天問》編劇)的啟發,加上先前讀完原著《李爾王》,對於該劇的興趣大增。另外,在課堂上,陳芳老師以《威尼斯商人》為教材,同樣是改編成豫劇的《約/束》講解,實在是進入戲院觀賞《天問》絕佳的引導入門。以下就劇本分析四大方向,以及個人觀賞心得做為分享。

  • 主題:1.親情倫理:邠赫拉因小女兒都維不肯說出奉承、誇飾其言語的話,一怒之下將家產全分給長女都緒、次女都昭,最後遭受棄養。另一條次要故事線,端木蒙長期活在私生子的陰霾下,因此藉故陷害兄長端木加、密報謀害父親端木格,意圖謀取地位和財富,最後兩家皆造成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悲劇。透過家庭關係的結構,邠赫拉遭受棄養、端木蒙陷害家人不管在原著《李爾王》、豫劇《天問》之中,我們都能夠看到「關係失能」,在故事中的子女們幾乎都做出了大逆不道的行為,為倫理所不容。在現代社會中也是如此,棄養、兄弟鬩牆,爭家奪產的社會事件也屢見不鮮,然而,人們常常只看結果,如:邠赫拉遭受其女兒棄養,就是女兒不孝;端木蒙陷害兄長,個人野心慾望蒙蔽道德倫理的規範,但是,關係失能的結構下絕不單只是單向歸因──邠赫拉長期以來的偏心、霸道易努的性格;端木蒙內心身為私生子的不平衡,都是能夠從角色性格上探討,該主題的成因。 2.    瞎與盲的對比:第九場〈重圓〉端木格上場自唱:「渾噩噩明眼人卻似無眼……可笑我失雙目洞察其奸……」;第五場〈風暴〉邠赫拉已近乎發瘋,在風雨中唱:…「可嘆我神智昏亂心血倘,無奈何白髮蒼蒼痛斷腸。」第九場〈重圓〉邠赫拉和紹維重逢再唱:「分疆之日堪回首?…老身懵懂萬事休。」一一襯托出「瞎/盲」、「昏昧/明理」兩者對比。當端木格失去雙眼,反而看清誰才是真正的不肖子,可嘆事已成定局,被放逐的兒子生死未卜;邠赫拉在淒涼之中,看似神志不清卻說出最深刻憾人的話,悟出自己最深沉的過去,但是,兩方皆已成定局,一是用雙眼換得,另一是用國家社稷、自己和子女性命換得,可見得到醒悟的代價皆不輕阿! 3.    報應:「種下的業報,必有回應」,所謂「種瓜得瓜,種豆得豆」,端木蒙、紹緒和紹昭孽子逆女的報應就是死亡。端木格因聽信小人言,不實事求是的性格,遭受的報應即是失去雙眼和痛失一兒。邠赫拉是《天問》的主角,其好聽諂媚、暴躁易怒的個性遭受的報應,理該比他人更來的痛心疾首──一來是干戈起則天下亂,多少無辜生靈死於無情刀劍(戰爭)下,這是邠赫拉背負的王者之責,二來是三個女子皆死,屍體一一陳列於大堂,對於一個母親而言這是何等干腸寸斷之事,何況一切紛爭因自己而起,最後邠赫拉也哭死眾人面前。悲劇對觀眾所引來的恐懼,無非就是害怕「報應」也會降臨於自己身上,透過劇中人物,讓我們察覺人必須更謹言慎行,尤其是性格上的缺陷不易察覺,但往往遭來的禍害更是難以想像。 4.    四問蒼天: 第九場〈國殤〉邠赫拉四問蒼天:「問蒼天骨肉相殘何時已?…問蒼天五倫莫非風雅體?…問蒼天人間公義何處覓?…問蒼天因緣了斷生與死?」可由上述三點主題分析隱約帶出,而從西元1603年莎士比亞的《李爾王》到《天問》的中國上古社會的軒轅國,連2015的當代社會也存在這這些問題,邠赫拉四問蒼天的震撼不只是對《天劇》全劇提出該中心思想,也是給觀賞者一個醒惕,同時點綴出莎劇經典之精髓,不只描寫當代故事,伴隨而來的是普世精神的反思。
  • 情節:《天問》在情節上片段和《李爾王》差不多,甚至比《李爾王》更精簡扼要的呈現兩條主副故事線,如刪去李爾王侍從打了公主的管家(派系鬥爭累積的怒氣)、坎特伯爵忠心事主的喬裝和行為等等。唯刪減格勞斯套被挖去雙眼後,碰到愛德華,愛德華看見落魄的老父糾結於要不要揭漏身分。在《天問》裡,可能是為了時間安排跟整體流暢度,因為在《李爾王》中,那段是愛德華充分展現心理衝突,以及鋪陳父子相認的情緒堆疊;但《天問》即使少了那一段戲,在〈重圓〉時亦是十分感人,賺人熱淚。《李爾王》在故事結局,李爾王死後仍有其他人交代後事安排,但《天問》藉由弄臣唱出「多少青史盡成灰…散場繼續說是非。」頗有笑看世人之意味,簡潔有力的收尾顯得更有力道。
  • 人物:在人物上,翻轉《李爾王》中的性別角色,如邠赫拉(女性)形象霸氣、豪邁,甚至過於自傲無禮/理,過往可能因戰功彪炳而受眾人推崇,一人扶養三名女兒長大成人更顯得裡裡外外都能兼顧的全能,對比之後遭棄養,不僅是角色心理狀態,或者觀眾的感受,也更加深刻。另外,開場只邀都維共舞,顯其偏心;暴躁易怒的性格展現在都維不肯迎合,說出好聽話,便出口詛咒、沒收家產,口不擇言的形象也出現在日後二女編縮侍衛人數,邠赫拉咒罵上刀山下油等話語,加深雙方隔閡。端木蒙、都緒、都昭則是標準能引起觀眾厭惡的立體人物,都緒因為是大姊,使壞是具有掌控性、外露的陰險;都昭則是八面玲瓏、笑裡藏刀,表面的最毒婦人心。三人關係在舞台上也充滿明暗喻,比如夜深就要趕緊「休息」、私通款曲的信直道「情郎」…等等。
  • 語言:全劇夾雜些許現代語言,幽眾人一默,好比邠赫拉向都維的追求者說;「她現在『身價暴跌』了」。尤其弄臣諷刺的意味更多:「政客說的話──空頭支票,不必兌現嘛!」、「酸蘋果就是酸蘋果,除非基因改造,不然怎麼也甜不了。」整體語言設計上,即使不看字幕都是可以讓人清楚聽見演員的台詞、念白。

  在觀賞的過程中,不同於觀看現代戲劇的經驗,王老師一亮相現場即響起如雷的掌聲,想必對演員來說,這是對其行當、功夫以及角色的肯定;某些打鬥畫面,演員動作剛完結,觀眾好像被自動設定般再度鼓掌,對台上演員日積月累打下的功力給予高度讚賞。這種和觀眾互動的關係,有點類似音樂劇,在某些節奏、音樂結束的點上,觀眾通常會給予掌聲,樂隊也會算好掌聲的拍子,然後才再次進行演奏,兩者有異曲同工之妙。

  另外,全劇我最喜歡的地方有兩部分,一是投影、二是第八場〈重圓〉。圓弧、類似穹蒼造行的舞台設計,因為角度的關係,使得暴風雨的投影能讓觀眾感受彷彿就置身邠赫拉所在的荒野,任憑強風吹、狂雨淋也恫嚇不了心中的那份悔恨和絕望──也讓人覺得,投影畫面設計能儘跟著演員表演節奏而起了呼吸的起伏。〈重圓〉兩對親子重逢的場景賺人熱淚,即使當下對於唱詞不甚明白,但透過演員整體的肢體投射、聲音穿透力,傳達親情普世精神的動人之處。也再度讓人體會──一齣好創作,不論劇本、演員或導演手法,打動人心的感染力是能夠橫跨劇種、語言和時空的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Y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