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期|2015.08.27 (四)

場次|總彩排場

地點|中山堂光復廳

舞序|梅蘭妮.藍(Melanie Lane Titles

   吳郁嫺《圓圈之外》I

   李宗軒《殼》

   吳郁嫺《圓圈之外》II

   娜塔莉.亞培(Natalie Abbott YuNG & OPN (young & open)

   彼得.佛雷澤(Peter Fraser)《Compress/Decompress

   吳郁嫺《圓圈之外》III

   田孝慈《  

 f7f0ad82a41641a78fb7ded6ede7322f20150515172307  

  幸運搶先看到2015台北藝術節《雙城交鋒》的總彩排(明天首演!),由世紀當代舞團和來自澳洲的Fragment 31共同製作。這是第一次到中山堂看演出,光復廳挑高的設計、空曠的廳堂,讓舞者大玩空間的變化,隨時都讓人好奇每個開始與暗場。

  整個表演分別是來自台灣的三位編舞者,和來自澳洲的三位編舞者,在台灣、澳洲待了幾個星期後,各自交出15分鐘的觀察舞作,但整體內容編排上彼此互 文,各自成章卻帶有一種很奇妙的連貫性!重點是,能近距離看到舞者(坐第一排),感受獨舞或者影像和物件的元素,近到連呼吸聲都能清楚聽見,說不定還能和 舞者握手!加上光復廳一、二樓四周架設的燈光(蠻喜歡幾個片段的設計),演出空間也成為表演很重要的一環!

  一開始由澳洲舞者梅蘭妮.藍(Melanie Lane)帶來的《Titles》,人不斷在觀眾外圍跑步,隨後有人遞上毛巾、對練,表演出一個拳擊選手的上場前置作業,而當舞者真正站上舞台,身處在光復廳正中央,搭配電子樂以及投影的燈光,影子映在高挑的天花板,視覺上充滿震懾感。尤其,舞者動作在姿勢轉換的瞬間為快,漸漸定位前的延展動作,舞者肌肉的延續和張力一一展露無疑,還有那些動作間的呼吸聲,差點忘了如果能夠按下快播鍵,舞者可是每分每秒都在攻擊、防守、跳動,如同一場真正的拳擊比賽。這段表演也讓我想起安娜琪舞蹈劇場的《Second Body》,運用投影在舞者身上做出光電火等變化,一人舞者更是獨跳了近30分鐘的即興。當然這兩者的表演形式和意念都不盡相同,只是在觀賞的過程中,我不斷回想起在這段經驗。

11781696_765821460210182_8108217628432901551_n  

  「雙城交鋒」有個街舞舞者──,擅長locking、popping等舞風,需要瞬間的強烈身體控制,而他的編舞動作則有大量重複,能量從小道大不斷增強的設計,例如拿出一支口紅塗抹、整裝再擦去口紅痕,塗抹、整裝再度擦去口紅痕…另一段則是整裝、低身拿行李、跌倒、站起來,再次重覆整裝、低身拿行李、跌倒、站起…好似強迫症的舞蹈動作裡,在我看裡別有趣味,大量的身體頓點與力道,像是照片的定格效果的組裝,也讓人驚豔於舞者對於自己身體的控制與大小細微肌肉的使用。

  整場表演雖是六個編舞家、六個舞作,但之間的道具的串連以及設計上,則是強化《雙城交鋒》的故事性和戲劇性。而整場表演事先鼓勵觀眾走動,我則是感到詫異,一來現場沒有人做引導,或前導說明,二來觀眾座位的設計並不是適合走動的間距,深怕一個不小心就走到技術控台區了。不過,正式因為光復廳試一個空曠性的場所,舞者能夠大玩空間變化,不難想像期望觀眾也是空間分子的一環之用意所在。

圖片|世紀當代舞團

參考資料|

2015台北藝術節官方網站:

http://www.taipeifestival.org.tw/FilmContent.aspx?ID=428

世紀當代舞團粉絲專頁
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ccdctw.fan?fref=ts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Y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