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表演的一開始,「口白」便不斷重複播送:「你永遠抓不到我,而我就在你們其中,此時此地……」對初次觀賞謝克特舞團表演的我來說,著實增添幾分神祕感,聲響環繞滿座的戲劇院,抱著幾分猜測跟期待,故事以結局先開始:「先讓大家看的結局的……部份。」接著,燈亮音樂下舞者早已在場上跳著拉丁風味的奔放舞蹈,隨後,燈光又暗場,舞台區一片黑寂,表演才是正式開始。口白、燈光、音樂的切換,營造觀眾觀舞的情緒節奏,也是該舞團的一大特色,包括整場故事以「結局」做為起點,選擇該敘事手法,的確能引起觀眾莫大的興趣。

004.jpg

  整場表演以「拼貼」(Collage)的方式串起,每個片段都能獨自成立,但編舞家用音樂的串聯和燈光的位置轉換,流暢地完成這個故事──資源與剝奪、人和自然、人和人之間的交流。尤其,重複出現的形式,然而,出現的主角每次(紙板道具)都不同,先是平靜大地上的「羊兒」,再來原住民(人類)出現開始主宰動物的生計大權,後來又是「商人」戴著槍讓原著民屈服,而最後,一位穿著「帽T」的人直凜凜地站在商人面前。這樣的循環,宛如歷史進展的小小簡史,正是謝克特的編舞風格總是融入政治與歷史的意識,以特別的敘事方法,帶領觀眾進入他的舞蹈世界。我更從當中看到「權力」的流動,在這小小的世界簡史,一個比一個更具權威的強權出現,帶著更強大的武力、資源、軍火……而最後,帶著帽T的人類,我認為他象徵一股「神祕力量」,代表未知、神秘但具「危險的」,這股神祕力喚起人人心中最純粹的渴望,好比權力、慾望的追求,總是能讓人們推向最不可及的危險邊緣。

 《SUN》我最喜歡音樂設計以及舞者數度站在舞台前緣,任燈光大大方方地照耀,那種定格、寧靜的自信與飽滿。首先,音樂類型的使用橫跨歌劇、電子、流行搖滾……在每段內容中,搭配燈光變化,使得舞者即使進進出出多次,不斷暗場與燈亮,音樂的情緒起伏都沒有任何違和感。而且,不同的音樂質感,都能從舞者扎實的底子裡被襯托出來。這跟我剛剛提到當舞者自信站在台前,和(前排)觀眾是多麼的親切,數次多達10秒以上的停頓,舞者的「神格」立刻展露無遺,這是一種生命的累積,不只是瞬間能駕馭不同音樂風格的切換,在《SUN》的編排裡,真的能夠感受到舞者身體的生命力。如果有幸再次看到這個作品,但願還能坐地離舞台更近距離一些。

 在演後座談中,編舞家有提到編舞的內容就好像一幅又一幅的畫,不斷被呈現在觀眾面前,這完全切中我在觀賞當下的感覺,對我來說,舞蹈畫面的質感是屬於米勒(Jean-François Millet18141875年)的鄉村田園畫派。也許故事內容是屬於資源剝奪、政治歷史等較硬性的題材,但謝克特呈現的風格形式,是建立在淳樸的田園,一群樂天知命的人們在農田裡努力工作,日出而作日落而息,對大自然充滿敬畏和崇拜。比如說:舞者的服飾、燈光偏暖色系(日出日落、稻田的金黃)、動物立牌與舞者發出各種動物的叫聲、類似模仿動物的舞蹈動作……

 整體而言,不管是舞作的一致性或編排,回歸到《SUN》,我認為編舞家對於世界的運行是充滿希望的,但在世界持續公轉自轉的同時,人們必須擁有反省的能力,包括省視過去政治、歷史所鑄下的錯誤,這也正是我對於該作品感到最為動人之處。「這是一個簡單的故事,關於良善與黑暗、黑與白……」這的確是一個簡單的故事,但這之間,我認為並不是二元論,希望每個觀賞過該作品的人都能有更多元、忠於自己的感受!

 

圖片來源:2016 TIFA 國際官網 http://tifa.npac-ntch.org/2016/tw/dance/sun/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Y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