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時間|2015.09.13(日)

場次|14:30

地點|國家戲劇院

劇團|果陀劇場

導演|楊世朋導演

11988437_10152921328737434_8842356263462277371_n  

這本《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》,在我國中時期是暢銷書,連同原著米奇‧艾爾邦的《在天堂遇見的五個人》也是,當時我也還小,但因為天生感性的緣故,只記得看完之後,對於死亡、遺憾與逝去還是感動得稀哩嘩啦,也許問年紀小小哪懂得這些深刻的道裡?有人到了臨終前也是空空一手地離開,半點也沒參透,但之於當時的我,開始理解每個人來到這世界上,所做的每件事每個行為和決定,都是和他人息息相關,我們無法真正的遺事而獨立,每個人都是互相有關係,只事關係程度的遠近和深淺。如同一個網絡。但正因為人不能真正脫離他人,有時候,在親近、疏離互相拉扯的過程中,難免傷害自己與別人,有時別人就是自己最愛的人。

如同墨利教授像是個人生智者,但他對於小時候母親病重時,逃避母親「我在她最需要我的時候拋下了她」而耿耿於懷;米奇對於自己的生活事實上是感到厭倦、排斥的,但他說服自己接受,每個「OK」、「交給我!」都讓他麻痺,卻也是一再陷入糾結的開始,而米奇對於麥克叔叔最終的離去,也是選擇逃避於音樂中。人難免都會留下遺憾,面對無法負荷的情緒、突如其來的事件(死亡),總是會不知所措,人人都有自己的方式去應對。但劇中核心,就是要我們去勇敢的正視這些恐懼與事件吧!因為「知道自己將如何死去,才知道如何活著」,所以墨利教授在逐漸接受後,問著自己肩上的小鳥:「是今天嗎?」

11903896_10152891602542434_4362145454892710934_n  

最近剛看了《愛的萬物論》,故事裡的主角同時也是罹患漸凍症的霍金教授,在鏡頭下以及舞台上感受演員詮釋漸凍症是件讓人深感佩服的事情,嚥口水的不適﹔無法征服一盤沙拉、事實上是失去控制手部肌肉、頸部肌肉的能力;身體的扭曲;講話的咬字發音等等。最感人的一幕莫過於,墨利再差點吸不到一口氣候,數著一連串的數字,整齣戲已從最初的15到7、8,代表自己正有感於生命的流失的,而〈波西米亞人〉的音樂同時響起……我喜歡圓形舞台的設計,布景雖簡單,有時就是一桌二椅搭配投影顯示時空,但演員的能量能夠鎮住整個國家戲劇院。每個人都需要一個教練,一個能夠談話,深度談話,給予人生中的方針雖然有時對方總是說我不會給過多的建議,有嗎?你的人生中也幸運地擁有這麼一位教練嗎?

 theory_of_everything_still_a_l  

(↑《愛的萬物論》劇照)

 

後記:原本以為自己已對該劇免疫,但還是對於墨利和米奇最後道別的一幕,以及劇中數次的問答,勾起心中的回憶。像是家中長輩即將離世的時候,自己扮演了什麼角色?對於最愛的人,我是否都原諒了?或者,事實上是我最該請求他們的原諒?當初,太年輕了!

 

圖片取自:果陀劇場FaceBook 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godotfans/timeline

http://www.hollywoodreporter.com/behind-screen/theory-everything-how-eddie-redmayne-745999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Y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