時間:2016.03.20 (日)14:30

地點:國家戲劇院

演出團隊:歐利維耶‧畢 Olivier Py

12743627_966208203433831_694500535597621931_n.jpg

不得不說,這個版本很現代以及充滿滿的能量(爆)。
其實看完之後,最喜歡的還是那個「洞」的設計,死去的人通過那個洞,彷彿穿過陰道一樣,從黑暗到光明,從光明到黑暗,像是獲得重生。還有泥濘的舞台,看著演員把自己弄得髒髒的,如同回歸塵土的儀式?神聖且意義深遠。戰爭來自人性,經由語言挑起的戰爭,我喜歡這樣的舞台設計。看完這個法國版演出,回想到去年看的《烈愛波姬亞》,發現法國團隊都有幾個特點 (1)舞台設計的精緻和豪華 (2) 演員能量很飽,肢體和語言表演狂放。第一點,這些作品都是巡演,根據成本和規劃是能夠這麼玩的(烈愛的水舞台、李爾王大場景的更換)。第二點,這些演員真的都很棒,但也許這是另一種表演風格,對我來說,每一場能量都開得很大,變動的範疇只剩100分到115、120分,太多的放而感受不到 「收」。每個角色的性格設定、講話方式、雖然都不同,但每位演員能量在場上太相似地流動,幾乎每一場戲都是如此,兩個半小時下來,觀眾也許會感到疲憊? 再,思考另一個問題,還是因為我不懂法語,所以不能感受到演員處理的細節變化呢?而很佩服這些演員的一點是,其實能保持如此高能量的持續演出,真的也是很厲害的!
關於劇情跟文化以及表演風格,在烈愛已經領教過了。「台灣觀眾對於法國觀眾哭的點,我們都笑了!」其實也沒有什麼好壞,只是有時我聽到場邊點點泛起的笑聲,不禁疑惑:「不覺得這很感人嗎?(我想知道)你們在笑什麼~~~」
----
看了《李爾王》和香港看的《亨利五世》、以及昨天的《仲夏夜之夢》,只能更加佩服莎士比亞留下這些普世卻意義深遠的故事。這些故事固然有既定的情節,但在 21世紀,如何重新詮釋經典,導入導演跟演員,創作群想要表達的觀念,其實是更重要的。但也因為莎士比亞留下這些故事,現今當代人才能又多了一個元素能夠 在劇場發揮各種創意和嘗試吧!像是去年豫劇版李爾王《天問》,坦白說我看到很多感動的點,以及另一種表演體系詮釋下的趣味。謝謝這些作品帶給劇場的美好, 也讓自己思考到了更不同的問題層面。

 

圖面來源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ntch.tw/photos/pb.111334415587885.-2207520000.1458921213./966208203433831/?type=3&theater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Y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