因為馬英妮老師而知道這個工作坊,籌備人員透過讀書會,安排活動進度,從一週密集的活動,如:瑜珈、太極課程,再分組探討對於菲利普的核心觀念,分成四組(導演、表演者)研究身心合一技法的運用,領欲橫跨戲劇、舞者、鼓手等等,最後有個呈現示範,讓觀眾了解菲利普.薩睿立 (Phillip Zarrilli)、《身心合一:後史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跨文化演技》等表演訓練方法的內容,並開放與會人員發問。

以下是參加工作坊的重點筆記:

一、參與人員用一個關鍵字描述印象深刻的元素:(表演策略)

後腦勺 Not knowing 演員需要什麼
呼吸 意念的力量 念轉意就轉
節奏 活學活用 內在外在通暢
丹田 Active image  

*Active image v.s. inner image (內在想像力):想像流動,外在流動的設定跟身體有關

二、分組呈現:

(一)阿海組:
1. 陳柏廷
👉不做分析,用身體感受台詞跟動態意象,image跟focus的轉換
Image:龍捲風 🌀、黑洞(洞可以放在哪裏,如:胸、胃、後腦勺等等)
改變意象,可以成為導演和演員溝通的過程中
👉Focus 視線的轉換+image 轉換
黑洞+3個點
👉以前在表演是在表演前做分析,現在比較用身體提供多種選擇
👉內外在焦點的切換
(先感覺身體/丹田/身體姿態的改變會幫助找到角色的聲音)

2.鼓

👉沒有身心合一 v.s. 身心合一:丹田的力量,更凝聚且集中

(二)程程組:

1. 表演者(馬英妮):跟文本找到更親密的關係
**新文本《個人之夢:當代德國劇作選》
問題的起點:如果還沒找到角色如何開始排練呢?
 (1)演員呼吸、自然而然地從「後腦勺」(感受),然後才講話
  (2)增加形容詞(端莊)+道具(水杯):(說話的慾望但不能配合)
2. 只有純粹的舞台指示,直角→外在focus的轉移(和觀眾建立關係)→說話

(三)舞蹈組:
日本《水之驛站》
舞者的身心合一:內外在的轉變(從腳底到超乎空間的頭頂)+焦點轉移(每個轉頭、視線都是新的刺激)

三、QA

Q:什麼是active image?
做為啟動,有效的極為active image
(動態比較是流動的)
Image 具有張力的、衝突的,比較有效(對於演員是說個人、獨特性,需要演員和導演多方嘗試)
Q: 英妮呈現?
1. 氛圍的塑造
2. 演員跟空間、觀眾:直角、點對點、把自己的話聽進來
菲利浦的方法是演員檢視內外在的方式
👉身為演員身分如何自由切換的工具(訓練)
👉演員如實的表達,但不一定最貼合文本,要看嘗試的過程
👉做為導演選擇的基準
👉不能預設才去做
👉演員的表演的自我覺察
👉呼吸、意識、動作的一致
👉歸零、自我覺察力
👉能力是與生俱來的,該問自己東西為什麼不見了?(小嬰兒)
👉將演員對演出後的感覺,與導演的感覺之間的落差減低,達到身心合一

-------------個人心得---------------

接觸表演的機會或者經驗越多,會發現樂多表演體系或方法的樂趣,這些都是在寫實表演之後,很多新興的觀念或「技術」或方法。像之前,就會覺得對於角色要有透徹的分析跟了解,演員才會知道角色在台上如何說話與行動,但是,高行健與身心合一的表演都不是強調文本的分析,雖然兩種類別又是不同的表演方法,但都是提出我從未想過關於表演的方式,打破制式與僵化,讓演員如實的表達感覺,並非只是服務於角色。果然,表演書還是要透過實作與呈現,否則看更多的教科書都只是「知識」,它並沒有辦法真正的成為演員身體內話的技術,甚至是表演的工具。謹記。

 

【參考資料】

http://mstheatre.org.tw/

2014 台北藝術節 工作坊資料 

http://www.taipeifestival.org.tw/blogContent.aspx?ID=619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Y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