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陣子看了《進擊的鼓手》和《鳥人》,這兩部電影都是探討從是表演工作者的心理狀態(內在因素),以及周遭環境對於當事人的影響(外在因素)。然而,這兩部都是奧斯卡得獎大片,導演對於畫面的編排、調度,以及配樂的挑選,都是以鼓聲來貫穿全片,使得劇情藉由鼓聲時而大時而小,時而猛烈時而延綿來推進。

《進擊的鼓手》講的是一位音樂學校,主修爵士鼓的Andrew被學校首席指揮挑選進入代表樂團,看似是自己光明前途的第一步,不料魔鬼導師Fletche卻是他追求進步與壓力的最大來源,數度讓Andrew瀕臨崩潰。而《鳥人》則是講一位過氣的超人電影明星Riggan,打造一步半自傳式的舞台劇,即將在百老匯上演,但也同時面臨該劇演員的挑戰、財務危機……最重要的是,他內心的「鳥人」揮之不去的糾纏。

電影都是以主角的處境為出發點。《進擊的鼓手》中,Andrew的夢想就是成為一位傳奇的爵士鼓手,當他被Fletche揀選進入首席樂團,彷彿是他實現夢想的第一步。而當F近乎瘋狂人身攻擊、暴怒、鞭策,像是那首〈Whiplash〉,A只能跟著導師的步伐,苦練再苦練,原本的怪咖個性更顯孤僻、偏執,只為爭取樂團鼓手的位子,即使連發生車禍,也不顧生命安全,拼命趕上台表演,而一切的壓抑最終在表演舞台上爆發。

多年的苦練、磨練,只為在觀眾面前永有表現的機會,我認為,對於表演者來說,這是一種美麗與哀愁,也是一種本能與被迫──之所以能夠成為一名好的表演者,想必是擁有表達的熱情與渴望(替自己與替角色發聲),然而,並非不是每個人都擁有這樣的機會,為了填補內心的渴望與饕養表演慾,表演者必須讓自己成為被選擇、被看見的那位,花時間、下功夫苦練再苦練,這是一種內在對自己的要求,也是外在環境逼迫自己更加努力的結果。

且不討論電影裡,F激將法、近乎精神虐待的方式是不是個好方法,站在F的角度思考,他選擇的價值觀並且深信不疑:「很好是殺傷力量最大的兩個字。」採取激烈的鞭策手段,暫先不評論恰不恰當,但能夠確認的是:並非每個人的受教者的心理素質都適用。

再論「表演心理」,如果上述現象對表演者造成反蝕現象,如同A近乎瘋狂可以不顧生命安危,為了藝術成就可以放棄愛情、親情……這沒有好壞定奪,像是《黑天鵝》裡Nina為了演繹黑天鵝的黑暗面,將自己推入想像與現實的模糊地帶,在舞台上達到自己的舞蹈巔峰,卻也是用犧牲生命的方式來完成。這似乎不單能以「健康或不健康?」、「值不值得?」輕易判斷,因這正是身為表演者的「美麗與哀愁」──身為表演者的選擇。而我始終相信,對於自身藝術成就,登峰造極的追求,自然不能說清楚分明白,但卻是身為一名傑出表演者強大的內在動機;這般的執著與熱情,同時是為何表演藝術家能有一股迷人的魅力所在。

而電影最後,A報復式地被F擺了一道,看似在舞台上笨拙不堪、漏洞百出,但事實上,表演掌控權再度回到A手上,當他選擇再度進場,控制樂隊與表演的節奏,演奏他想要的曲目,最終完成一場好的表演,獲得在場觀眾如雷的掌聲。讓我想到,不管排練如何進行、藝術和設計團隊在事先怎麼溝通,當舞台燈一亮,最後表演成果由表演者承擔,成敗與成就的壓力壓諸於演員身上──最終,演員在觀眾面前,扮演掌控者的角色。電影與現實,皆是如此,因此我個人特別喜歡這劇情上的逆轉安排。

回到《鳥人》,一名過氣的電影明星,在半自傳性的舞台劇放手一搏,而不管舞台上的Riggan還是現實生活中的他,皆備受威脅!舞台上的打擊來自同劇演員Mike的咄咄逼人,但更精確的應該是說:Mike擁有Riggan所渴望對角色的投入與掌握,在舞台上簡直就是角色化身的能力。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鳥人──或大或小──支配我們對於名聲、人氣的追求,對於表演者而言,這更像是一雙怎麼拔也拔不掉的雙翅,插在背上,有時,翅膀大了、飛震地過猛,往往讓人飛上了天,再也採不著現實的地。

像是Riggan在家庭裡、劇院中、戲裡頭,事實上都扮演著支配角色,但當一人獨處時,卻安撫不了心中的鳥人(另一個我、過去的我),無法和平共處,有點像是缺乏安全感,喃喃自語、暴力傾向、幻聽與幻覺,在一般人身上,也許這是很容易被察覺的「異常」,但放在演員身上,對於幻覺中的鳥人,也可以說是Riggan透過想像力建構出和自我對話的角色,支撐Riggan缺乏安全感、不夠自信、易自我懷疑的那一面。

而另一角色,同為立體人物的Mike,有著吊兒郎當的性格,現實生活中,那討人厭且自大狂妄的行為舉止是對自己以及他人的偽裝,但是,一個在現實生活中如此不誠實的演員,在舞台上的演出竟是他最能感受到真實的樣子(包括能夠透過劇中情節,起了生理反應)。個人與劇中角色的對比、現實環境與劇中情景的對比,讓Mike增添許多值得被論述的地方。

電影《鳥人》另一重要的成就在於導演近乎一鏡到底的拍攝,幕後特輯中,演員紛紛表示這需要強大的專注力以及記憶力,一但走錯了位、講錯了詞,前面的拍攝毀於一旦。這種劇中劇的拍攝手法和舞台演出的概念幾乎是一樣,不管是台上的演員、幕後的工作人員,甚至台下的觀眾,在戲院裡的每分每秒,共享專注與藝術團隊共同建立的想像空間,舞臺演出更是不容許喊卡、平拍或重來的!然而,電影藝術的表演模式卻是和舞台大相逕庭,《鳥人》導演能各自取其精神,將其何而為一,使得觀眾在看電影的同時,透過導演的畫面編排,同時感受到演員在戲裡、戲外(劇中劇)特別真實的張力。

以上淺薄地分享兩部好電影帶給我的感受與啟發,我喜歡電影藝術、也愛看電影,「電影是我認識世界的方式」,自電影藝術發明以來,不只單單讓人類認識世界,同時也改電世界太多太多了!而現實生活中,我立志成為一名好的舞台表演者,雖有諸多不足和內外在的缺乏,但透過一些好作品,更能讓人時而停下腳步加以內自省。更甚之,看到所喜歡的兩門藝術類型的作品集合,喜愛程度和啟發程度不在話下。同時,也希望自己能夠不斷的努力再努力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Y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